社会培训
班级动态
培训专题
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
联系方式
 
班级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培训 >> 班级动态
区域内产业转移的发生机制研究——以绍兴印染化工产业跨域整合为例

发布日期:2024-02-26 08:50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办公室(党校工作处)字号:[ ]


编者按:

近期,省委党校2023级工商管理在职研究生班学员,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所学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高质量的调研成果。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产业已然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将数量多、小而散的传统产业进行整合实现跨域提升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本研究以绍兴印染化工产业跨域整合为例,尝试将产业政策导向、资源要素的转移和增资扩产的机遇作为区域内产业转移的驱动力,将产业配套不完善、企业家精神缺失和路径依赖作为区域内产业转移的抗阻力,形成区域内产业转移的作用力系统的分析框架,并据此提出推进区域内产业转移的改进策略,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低廉的生产要素和政策红利进入到世界分工体系之中,浙江凭借着自身的区位、市场、政策等优势承接了大量的低端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然而这种依靠低端产业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的发展模式,也使浙江率先遇到了“成长的烦恼”。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了“腾笼换鸟”和“凤凰涅槃”的重要论断,“腾笼换鸟”和“凤凰涅槃”意味着一方面要将“两高一低”和不适合本地发展的企业出清,腾出发展空间与资源引进和培育适宜本地的新动能;一方面要做好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将传统的制造业改造升级为高附加值产业。通过培育的新动能和改造升级后的传统产业组合成为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区域整体的转型升级。在“腾笼换鸟”和“凤凰涅槃”的过程中,关键点在于区域内的产业转移,无论是本土产业的对外搬迁,还是新兴产业承接,都存在产业的转移。在政府的主导下,这些产业既是产业的转出地又是产业的承接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重塑产业空间布局和要素资源匹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传统低端产业的低效率、高污染,以及与未来发展的冲突,但产业转型和升级、新动能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规避产业转型的阵痛期而将主体数量多、小而散的传统产业进行整合,整体搬迁至人口密集度较低城市郊区。本文以绍兴印染化工产业跨域整合为例,借助区域产业转移的发生机制模型,分析影响区域产业转移的各类影响因素,为地方政府明确产业创新水平、制定产业创新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参考。

二、背景分析

本文以绍兴市印染化工产业跨域整合为案例。绍兴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大省,以“三缸”闻名中外,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入、市场竞争的充分化,以及环保、能源、资源等各方面制约,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碰到了“天花板”,较早进入了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多次来到绍兴考察调研,并对绍兴制造业转型升级作出重要指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既要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又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始终保持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2018年前后,越城有印染企业47家、化工企业35家,占地面积近万亩、日排污指标超过14万吨,工业总产值超过400亿元,占当地经济生产总值比重接近四成。袍江区域地处杭绍甬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中枢之上,有“金扁担”之称。2017年,这里印染、化工产业总产值315亿元,占越城区工业总产值的38.7%。虽然印染和化工产业在地方经济增长、带动就业、扩大税收等方面有过重要贡献,但作为传统产业在发展上依旧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排污负担重、占地浪费多、亩均产出和人均产出相对较低,这就导致了产业的发展后劲不足,“成长的烦恼”越发突出。在这种背景之下,绍兴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通过区域内开展印染化工产业集聚提升、区域内开展印染化工产业整治提升行动和跨区域开展印染化工电镀产业改造提升三个阶段实现了跨域整合,走出了一条“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道路。

本文利用区际产业转移作用力系统性分析模型对绍兴市印染化工产业跨域整合进行分析。区域内发生产业转移,各类影响因素可以划分为三类:推力、拉力和阻力。在区际产业转移中,产业转出地的要素成本上升、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份额扩张是区际产业转移的推力;产业承接地的营商环境改善、要素成本较低、市场需求增长是区际产业转移的拉力;区际产业转移的阻力既来源于产业转出地又来源于产业承接地。区际产业转移的阻力主要有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径依赖和企业的成本,产业承接地的阻力主要来源于,产业配套不完善和市场体系不健全。在这三种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区际产业转移的作用力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区际产业转移的作用力系统

本文认为在区域内进行产业转移,可以将产业转出地的推力和产业承接地的拉力整合为产业转移的驱动力,将产业转出地和产业承接地的阻力整合为抗拒力。其中,产业转移的驱动力和抗阻力来源可分为企业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要想实现区域内的产业转移,驱动力必须大于抗拒力。结合绍兴印染化工产业跨域整合,外部驱动力主要有产业政策导向、资源要素的转移,内部驱动力主要有增资扩产的机遇;外部抗阻力主要有产业配套不完善,内部抗阻力主要有企业家精神缺失和企业路径依赖,区域内产业转移的作用力系统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区域内产业转移的作用力系统

三、绍兴印染化工产业跨域整合的作用力分析

(一)产业转移驱动力分析

1.外部驱动力。地区的产业政策导向和资源要素的转移是区域内产业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绍兴作为制造业大市,传统产业发达,面对传统产业发展步履维艰的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在绍兴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产业转型升级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区域内开展印染化工产业集聚提升(2010年—2015年),第二阶段是区域内开展印染化工产业整治提升行动(2016年—2018年),第三阶段是跨区域开展印染化工电镀产业改造提升(2019年—2022年)。前两个阶段主要是以“技术引领、工艺提升、设备更新、信息应用、创新管理”为抓手,通过原地提升,节约用地,减少废水排放,淘汰落后产能,降低资源能耗,优化产品结构,提升装备水平,促使印染化工企业更加竞争力。

地区的产业政策导向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在省级层面,2017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绍兴开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同年,省政府制定实施《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行动计划(2017—2020年)》,并在绍兴召开全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工作推进大会。在市级层面,出台了《绍兴市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0年)》《绍兴市区印染化工电镀产业改造提升方案》等一系列分区域、分行业的改造提升方案。在区县层面,属地出台一系列印染化工电镀产业改造提升明确的实施方案。在这种多级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指引下,形成了印染化工产业的顶层规划,让企业认识到“早晚都要搬迁,晚搬不如早搬”,从而成为了推动区域内产业转移的重要驱动力。

产业转出地与产业承接地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是区域内产业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绍兴印染化工产业跨域整合中,资源要素会随着地区的产业政策进行转移,主要集中在土地保障、资金保障、指标转移等方面。越城区的印染化工企业主要位于毗邻城区的袍江开发区,存在企业布局散、用地浪费多、经济效益低、污染排放高等突出问题,制约了城市核心区块的功能调整、环境改善和能级提升。以2018年为例,越城区将47家印染企业和35家化工企业跨域整合到绍兴滨海工业区和上虞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相应的资源要素也随之进行转移。首先是土地保障方面,根据行业特点,对拟搬迁印染化工企业采取不同供地策略,例如印染企业按排污指标进行供地,其中日排污水1万吨的按80亩标准供地,超过部分按1000吨/10亩标准供地。在资金方面,由国企出资进行回购。明确由绍兴袍江新区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回购主体,负责做好搬迁赔偿、优惠奖补、土地回购等资金保障工作。在指标转移方面,打破区域壁垒,允许搬迁企业跨区域1:1平移相关指标。

2.内部驱动力。印染化工产业作为传统产业,依靠单一企业自身实力,难以实现转型升级,绍兴印染化工产业的跨域整合是整个行业的机遇期,实现了产业竞争力增强、发展空间优化和规模优势凸显,这种增资扩产的机遇成了企业搬迁的内部驱动力,推动了区域内的产业转移。一是产业竞争力增强。在企业搬迁过程中,坚持“搬迁不是平移、提质才是目标”的理念,淘汰掉原有的落后发展理念,积极实施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并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或直接收购排污指标等方式扩大产能,实现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二是发展空间优化。以绍兴袍江开发区为例,由于历史原因,各类印染化工企业零散分布,原有的发展空间有限,发展的条件受到制约。在跨域整合之后,远离城市核心区域,空间制约得到大幅改善。三是规模优势凸显。块状经济作为浙江经济发展的典型特点,印染化工产业通过核心企业的集聚可以实现可以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各类成本的降低,以此实现企业产值和利润都将大幅增加。

(二)产业转移抗阻力分析

1.外部抗阻力。在区域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产业配套不完善是阻碍产业转移最主要的外部抗阻力。对印染化工产业来讲,优质的产业配套体系对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是过渡时期的生产问题。印染化工产业的跨域整合作为系统性的企业迁移过程,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企业面临着有订单却没有生产力的困境成为区域内产业转移的外部抗阻力。针对印染化工企业搬迁生产断档影响订单等问题,需要出台过渡性生产预案,在不突破排污、能耗、产能总量前提下,允许过渡期内新旧厂区同时生产,最大程度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另一方面是产业的基础配套设施和配套政策不完善。印染化工产业作为高能耗的产业,热量需求大,搬迁之后的热量供应存在缺口,用热紧张的局面也会带来产业转移的抗阻力。为了满足印染集聚区的需求,绍兴滨海工业区投资建设绿色环保热电联产企业,浙能绍兴滨海热电公司三期工程于2021年投产;四期扩建工程于2023年开始投标。在产业配套政策方面,企业对于项目地价、建设标准、配套建设、金融支持、员工保障等搬迁政策不熟悉、不了解也是区域内产业转移的外部阻碍力。绍兴成立印染化工电镀改造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市提升办牵头抓总,县(市、区)落实属地责任,主动倾听企业诉求,精准解疑释惑,在不突破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制定配套政策,制作《工作操作规程》《政策解读》和《流程图解》,系统解决企业土地保障、入园门槛、指标转移、规划调整、过渡生产等186项问题。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印染化工产业转移的外部抗阻力。

2.内部抗阻力。在区域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内部抗阻力主要有企业家精神缺失和企业路径依赖。绍兴制造业的发达,离不开绍兴民营企业家“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的精神。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部分企业家开始更加注重投机,缺乏根植实业的精神,以绍兴印染化工产业为例,部分民营企业家开始认为安心做实业不如投机房地产和虚拟经济,既轻松收益又高。部分民营企业家移民也逐渐增多,移民之后,企业家也不再关心企业的发展,企业后续的发展也后继无人。部分民营企业家面临着经济社会的转型,企业需要向高新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部分企业家存在着固守经验,逃避经营风险的倾向。以上这种缺乏企业家精神的现象,客观上阻碍了区域内产业转移,成为内部的抗阻力。

企业路径依赖也是阻碍区域内产业转移的外部抗阻力,对绍兴市印染化工产业来讲,一方面是区域因素,企业因靠近城区,企业负责人和员工都定居在城区,各类基本公共服务健全,医疗资源,子女教学资源都很丰富,所以这种便捷性带来的路径依赖阻碍了企业的搬迁。另一方面,印染企业要入驻滨海工业区,对企业的要求较高,必须符合一系列严苛的准入标准才能入园,比如:印染企业染料要达到欧盟标准,主要产品质量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单位排污量税收30元/吨以上,无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这就要求企业在搬迁之前,要进行工艺提升和设备更新,但大部分企业经营状况还过得去,这也成了阻碍区域内产业转移的外部抗阻力。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根据区域内产业转移的作用力系统可以得知,当区域内产业转移的驱动力大于抗阻力时,企业的搬迁会顺利,当区域内产业转移的驱动力小于抗阻力时,就需要强力有效的行政手段来促使企业搬迁。所以应当尽可能地放大产业政策导向、资源要素的转移和增资扩产的机遇来提高区域内产业转移的驱动力;尽可能地减少产业配套不完善企业家精神缺失和企业路径依赖带来的抗阻力,实现区域内产业转移。结合着绍兴印染化工产业跨域整合的案例得出以下结论,对于政府来讲,一方面要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建立“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以此打消企业的搬迁顾虑,让企业认识到政府是为企业所考虑和服务的。另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在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在区域规划迭代升级,从整体的角度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讲,要提高自身认识,牢牢抓住跨域整合的发展机遇期,以“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的企业家精神实现“凤凰涅槃”。

(二)政策建议

对于产业转出地来讲,“腾笼”之后便是“换鸟”,关键在于转出之后的发展。一是要充分认识和挖掘自身优势,要正确认识和动态挖掘本地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产业基础等方面比较优势,找准本地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分类有序对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市场拓展型、区域协作型、孵化转化型等不同类型产业进行转移和承接。要结合各地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明确区域产业升级路径。针对不同产业制定差别化财税、金融、土地、商贸等支持政策,研究制定操作性强的配套措施,避免盲目追捧不成熟的重大项目。二是强化建链思维,推动新兴产业承接与内生发展良性互动。强化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承接方案等制定实施和动态调整,研究厚植产业生态的路径。把握好承接产业准入门槛和节奏,依托承接项目逐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实现从承接、整合到孵化。结合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创新发展领军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强化产业链招商,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三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夯实产业承接软实力。落实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企业资质、产业标准等跨区域共认共享,不断提高服务企业的意识和能力。提升产业配套服务能力,根据产业定位,系统规划发展上中下游配套产业,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检测认证、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行业协会商会、贸易中介等发挥积极作用,协助企业做好采购、销售、物流等工作。加强公共服务配套供给,根据产业承接和园区人口流入情况,适度超前建设住房、教育、医疗、商业配套等设施,优化园区生产生活环境,积极为迁入企业员工在子女入学、家属就业、住房、社保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努力留住产业人才。

对于产业承接地来讲,关键在提升区际产业转移的根植性,真正让企业留下来、发展好。一方面要处理好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本土化的关系,积极依托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土生土长型”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新进入产业相互融合,通过合资、合作或者设立分支机构的形式积极培育本土企业,增加生产环节,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增加产品利润的区内留存,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根植性,发挥其对当地产业和就业发展的长远作用。另一方面要尊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一个统一合理的价格体系是市场机制存在的基本前提,合理的价格体系也是减小区域内民众收入上的差距,协调区域经济高效发展的必然手段。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与不合理的价格体系有关。产业规划的宏观目标是调整产业结构以符合自身利益。统一而合理的价格体系使价格波动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使价格成为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工具,进一步转变基础产业平均利润率偏低的不良影响。

总的来看,从2010年启动印染化工等传统产业“一园式”改造提升,2018年又启动新一轮印染化工产业跨区域集聚提升工作。截止到现在,成效斐然,通过跨域整合,实现排污、供热等资源的集中供应,推进产业链的完善,增强了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了传统制造业整体跃迁。为高端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产业等“万亩千亿”大平台建设腾出了大量土地空间。

作者:省委党校2023级工商管理在职研究生班王幸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