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教育
教学动态
教研活动
理论宣讲
学员之窗
 
教学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干部教育 >> 教学动态
强化行动学习理念 探索研究型培训新路径

发布日期:2008-09-01 14:39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部门字号:[ ]


 

    为了适应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新特点、新趋势和新要求,我校紧紧围绕提升干部素质能力这一目标,在市委的领导和组织部的指导下,按照“符合上级要求,贴近绍兴实际,满足学员需要”的原则,深化教学改革,注重能力培养,营造良好学风,提高培训质量,本着“行动学习”的理念,积极探索“研究式培训”模式,较好地发挥了党校在大规模培训干部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一、深入调研,突出教学的针对性

    以“调研”为基础开展的研究式培训,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研究式的“教”和学员研究式的“学”。因此,在实施“研究式培训”之前,必须深入调研教学内容、对象和方法。

    1、深入研究培训对象,进一步增强互动性

    一是加强培训需求调查。为了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前瞻性和实效性,学校建立健全了教学调研制度。在制定教学计划前,由校领导带队,组织有关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市内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教学需求调查,了解干部教育培训的组织需求和个人需求,摸准基层干部究竟需要解决哪些思想疑惑。同时,开展学员个体的需求调研。通过问卷、访谈、素质分析等途径,充分了解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历层次的干部培训需求。

    二是提高学员参与程度。积极鼓励学员参与教学设计,培训前在寄发入学通知时,就一并寄发选课单,要求学员在报到之前必须寄回,根据学员的建议,调整教学内容确定课程和师资。组织座谈会,及时听取学员对教学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局部修改个别教学设计,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使培训内容最大限度地符合学员的需求。

    三是灵活创设培训方式。针对党政领导干部他们工学矛盾比较突出的实际,采取集中轮训与专题研讨相结合,把一个月的专题研修班作为培训的主要载体,大胆探索“调研-辅导-考察-研讨-总结”的培训方式,以研讨式教学为主,做到学习培训与指导工作相结合;不同层级学员与不同类别干部相结合。学员的研修成果及时为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重大政策提供依据,也为探索构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起到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通过理论辅导、现场教学、专题研讨等内容,提高了学员的能力与素养。

    2、深入探讨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强研究性

    一是认真确定培训专题。对领导干部,主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一些薄弱环节,组织他们进行认真研讨、提出对策建议,为市委决策提供参考。自2005年以来,相继举办了以“基层基础建设”、“新农村建设”、“自主创新与区域竞争力”、“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以党内民主促进社会民主”、“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生产要素集聚与自主创新组织领导能力建设”、“节能降耗减排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为主题的15期专题研修班。

    二是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结合干部自身需求,坚持政治理论与业务知识、党性锻炼与调研实践并重。进一步深化学习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七大精神,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等分别作为各个培训班次的核心内容。加大对干部进行公共管理、经济管理、法律、现代科技等基本知识的培训。适时进行文学艺术欣赏等情操教育,不断提高干部的素质与能力。

    自2008年上半年来,为了保证专题研讨班面授课程与调研主题设置的科学性,在市委组织部的协调下,学校本着开放党校的办学宗旨,先后与市发改委、科技局和经贸委共同研究教学方案,一起承办了三个专题研讨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加大市情教研力度。首先明确要求教师认真把握党员干部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选择课题研究方向上,力求贴近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通过长期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一批科研成果,为开设市情专题课打下了基础。其次提高市情教育质量,专门成立了“市情研究中心”,以市委党校教师为骨干,聘请市级相关部门领导和高等院校的专家为特约研究员。以此为平台,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一批较高质量的专题成果“进入”课堂,如关于“绍兴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中介组织的调研报告”、“绍兴历史文化与绍兴经济发展”、“绍兴进一步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业合作制的调研报告”等,这些调研成果大大促进了教学专题的“本土化”,提高了教学的科研含量。

    3、深入研究教学方法,进一步增强实践性

    在实施“研究式培训”过程中,学校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总的原则是:①基本理论和已达成共识的问题及教师有一定科研成果的内容,采用讲授为主的形式;②属重大现实问题和尚未定论的问题,则采取以师生一起交流研讨为主的互动教学;③对学员成份单一、工作性质相似的班次,教学活动以课堂研讨为主;④其他情况的以小组研讨为主,实行小组研讨与课堂交流相结合等。近年来,学校积极引入启发式、案例式教学,开设情景模拟、学员论坛、现场教学、同伴教育、社会实践、文学艺术鉴赏等活动,有效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研究效果。

    一是深化现场教学。依照“灌输变互动、素材变教材、现场变课堂、实践者变教师”的思路和“师资配备规范、教学内容规范、教学程序规范”的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发出“经济发展”、“和谐社会”、“政府管理”、“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五大类20多个现场教学基地,并建立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运作机制。这些现场教学基地由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委党校三家单位共同开发,主持人分别由现场教研点的相关领导、市委党校教师、县级党校教师担任,通过授牌和有针对性的讲解,提高了基地单位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同时,也推进了现场教学点的工作。2008年上半年以来,考虑到绍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学校在原有现场教研基地的基础上进行了挖潜、深化与开发,目前又新开发了10个现场教研基地。

    二是完善案例型教学。在行政法、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经济学等课程中,通过教师讲解、学员讨论、小组辩论、情景模拟等手段,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在案例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例如,建立案例教学项目组进行案例教学,由项目组策划案例,安排多位教师,从不同的专业、不同侧面探讨问题,以此更大程度地拓宽学员的思维。

    三是实施体验式教学。根据不同班次的需要,将专题辩论、封闭式军训、远程教育等现代教学手段引入培训课堂。如在主体班次中深化“2+X”教学,重点做好“X”这篇文章。针对学员情况熟悉、学历和整体素养越来越高等特点,一改以往学员提问教师解答的传统做法,倡导教师提问学员回答、学员提问学员回答等新形式,努力抓好“X”环节。不断完善中青班“1+3”培训模式,加强对中青年干部的磨练式培训。在中青班教学中,组织学员到武警支队集训基地进行封闭式军事集训,到井冈山干部学院参加革命传统教育,到农村、企业参加学工学农活动。在中青班和初任公务员班开设“拓展训练课”,培养学员团队意识。这种以开发学员潜能为核心的教学形式,获得了学员的好评。

    二、精心组织,突出教学的有效性

    “研究式培训”最基本的要求是研究式地“教”和研究式地“学”。为了做到这一点,学校重点抓“实施前的模块筹划、实施中的教学互动和实施后的总结评估”等三个环节。

    一是筹划模块教学。2006年以来,学校在中青班、专题研修班中实施课题研究式培训,在市级机关中层正职(科级)班、县(市、区)正局(科级)班开展案例研究式培训。在实施课题研究式培训的班级中,学员在入学时就确定课题研究方向,5-10人为一个小组,学校确定一名骨干教师自始至终参与指导。在党校进行专题辅导之后,先赴省内外集体调研,再分组深入到基层单位进行调研、资料的收集工作,期间进行专门的讨论和分析,事后写出专题报告,然后集中到党校进行答辩。在案例研究式培训中,在给学员发入学通知时,就要求准备案例,到党校进行系统学习后再思考,分析案例中的处置是否妥当,并在班级中进行交流评比。这种教学模块既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突出了学员的参与性,使学员在实践中积累的问题,在党校培训时找到答案。目前,比较成熟的模块主要有“科学发展观与绍兴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枫桥经验创新与和谐绍兴建设”、“政府体制改革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党性锻炼与党性修养”等等。

    二是激发学员兴趣。在课堂上,学校要求教师必须组织好教与学的互动,尽最大努力把学员吸收进来,调动起来,进行研讨,积极参与研究式“教”与“学”。不论采用何种研究式教学的方式,都要积极地培养学员的研究兴趣,引导学员独立思考的习惯,为学员提供能充分展现个人研究成果的机会和舞台,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互学共享。比如,在初任公务员班尝试案例教学“AB角”上课,由领导科学、公共管理学的两位教师在同一堂课中,对同一案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加深了学员对同类问题处置的认识。

    三是加强总结考核。要求教师对课堂研究式的“教”与“学”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总结,及时表扬和鼓励在研究式学习中表现好的学员,肯定和支持学员中有代表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对课中的特点进行归纳,及时提出深化“教”与“学”的指导意见。针对班级的不同特点,选择“双百分”或“单百分”考核。针对不同的培训主体,选择“考试结业”、“答辩结业”、“汇报交流”以及上交“调研报告、政策建议”材料等方式进行考核。由于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使教学过程既有针对性,又具实效性,培训效果明显,深受学员欢迎。

    三、强化管理,突出教学的协调性

    一是实行“双班主任管理”。即每个班配备行政班主任和教研班主任。行政班主任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如学员报到、日常考勤、生活服务等工作;教研班主任由专职教研人员担任,负责教研项目管理,向学员提供学习资料,组织学员开展教研活动,解答疑难问题等。通过教研人员与学员开展一系列活动,为教研人员提供了一个与学员交流与沟通的平台,达到了了解学员心理,掌握社会实际,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是实行“班级民主管理”。学校坚持用学员的评价作为衡量教学管理成效的标准,推进教育管理逐步向以学员为中心的服务型转变。凡学员论坛、班组交流、同伴教育、交流答辩等活动均由学员自己组织,教师只充当“观察员”或“指导员”,角色的及时转换,较好地处理了学校要求和学员需求的矛盾。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发挥班委在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

    三是实行“课程竞标制度”。为确保教学质量,对专题课实行竞标制度。每学期初,所有专职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总体要求和自身研究特长申报专题;教研室负责人根据学校培训班次教学计划初步方案,负责提出涉及本教研室单元设计的专题;最后由校“课程竞标领导小组”确定。

    四是实行“培训项目组”制度。每个主体班均确定一个项目组负责人,以自愿为原则组成3-5人的项目组,负责教学计划的具体组织与实施,促使教研人员既参与教学,又参与管理,更主动自觉地加强教与学之间的联系,积极组织教学活动。学校定期召开由各项目组与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强化协调机制,协同管理,各司其职实施教学计划。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