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镇扩权,权力怎样不“出格”
钱子健 肖潘潘
浙江省绍兴县强镇扩权的试行,打破了原有乡镇“上传下达”的权力运行格局,使乡镇权力运行向“权责一致”迈进。“扩权”极大地提高了乡镇行政效能,适应了乡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使乡镇干部拥有更大更多的权力。为了按程序规范权力,绍兴县钱清镇重点设置两套刚性的个体行权规则,努力做到用权监督社会化。
管理体制如何理顺?
最近,钱清镇某印染企业派人来办理延长经营期限手续,镇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心两个工作日就完成资料审核和批复,接到中心工作人员电话通知时,厂家连连说“想不到”,“以前跑县里半个月办不好的手续,现在改到镇里两天就搞定了。”
钱清镇早在2005年就已入围全国百强镇,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经济总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发展水平的县(市)。但社会管理却仍停留在农村小集镇层面,与经济没有实现同步发展。2006年,强镇扩权以后,管理体制发生了明显变化。
钱清镇党委书记、镇长谢兴长介绍,扩权后,县里授予中心镇开发区管理职能,将包括县发改局、经贸局等在内的7个县级部门在镇域内的管理和审批职权,全部或部分委托给中心镇行使。另一方面,向“机构延伸”转变,增设发改分局、经贸分局、外经贸分局等县级部门延伸机构,增设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心,履行审批服务工作。
现在,镇执法员腰板硬了,底气足了,可以“对辖区企事业单位违法排污行为开展调查取证并提出处罚建议”。发现老百姓有违法建房现象,镇里可及时下发“停建通知书”。
绍兴县强镇扩权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提高对乡镇的财政分成比例:从2007年起,超过去年财政收入基数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其地方留成部分全部留给乡镇;将镇域内的土地出让净收益全额返还给乡镇。
钱清镇财政办负责人介绍,原先一年可支配费用为6000多万元,扩权后,2008年镇里的土地收益约有1.5亿元,加上税收返还1亿多,直接可支配的费用将达到2.5亿元,这等于是给了乡镇独立的财权。
“我们开通了镇内公交,新建了一个教育园区,实现了自来水网全覆盖、医疗镇村一体化等。”谢兴长说:“这换了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啊!”
新的权力如何规范?
谢兴长是钱清的“一把手”,但他不能直接审批财务。他说,在这方面,镇财政办主任比他有更大的权力。但与此同时,财政办主任每周都要向他报备全镇财政收支清单,接受他的直接监督。镇财政办主任说,“一把手”不专权,使我们有了更大的积极性和更多的责任心;“一把手”直接监督,能有效防止部门权力被私用和滥用。
“扩权后,权力面对利益更加直接了。”绍兴市纪委党风室主任阮关木说,如何规范中心镇权力运行,没有现成的制度可供借鉴。而且,乡镇干部拥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权和处置权,但随之出现人手少、事务多,权力大、素质差的情况,控制不当会导致权力的滥用。
“‘一把手’权力大了,同时监督制度要跟上,这既是对他们的保护,也是对工作负责。”绍兴县纪委负责人说,针对“一把手”行权规范问题,钱清镇重点设置两套刚性的个体行权规则。党政“一把手”层面,主要是实行“三不直接”、“三个直接”等制度。“三不直接”,即党政“一把手”不直接分管财务,不直接分管工程项目建设和物资采购,不直接承诺同意事项。“三个直接”,即党政“一把手”对财务实行直接审查、对同意事项实行直接审查、对各类信访举报实行直接督办,相关职能处室每周按规定向一把手报送汇总后的审查资料。
“对于其他管理人员,实行零同意、零否决、零推诿的‘零零零’制度。”谢兴长介绍,“零同意”就是任何用权个体不得直接批准规定以外的管理事项,必须由集体讨论通过;“零否决”是在明确规定不能办理的事项之外,任何用权个体不得使用否决权,必须由集体行使;“零推诿”是对以“可办可不办”的事项或者“可以这样办也可以那样办”的事项一律按照群众的要求办,对于暂时办不了的事项积极创造条件办。
此外,钱清镇还设立了一系列制度,加强权力监督社会化。包括“一把手”对下面权力主体的上下监督,邀请上级审计机关对易发腐败领域的资金运行进行同步审计等,努力做到用权监督社会化,减少权力寻租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