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教育
领导讲学
教学动态
办班成果
教研活动
理论宣讲
教学研究
本土教材
学员天地
 
学员天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干部教育 >> 学员天地
感受无锡--聚焦灵山

发布日期:2012-07-11 08:28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部门字号:[ ]


感受无锡--聚焦灵山
 
佛教旅游的样本
                   
     一、突现佛教文化的主题性。回顾灵山的几个建设阶段,一期“灵山大佛”、二期“九龙灌浴”、三期“灵山梵宫”、“五印坛城”,从不同的方面诠释了“佛教灵山、文化灵山”的精髓意境。灵山的高明之处绝不在于用单纯的造景来弘扬佛教文化,更善于创造和把握各种难得的机遇来提升景区佛教文化的品位,确立其在佛教文化中的地位。为了办好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灵山精心谋划并建设梵宫;在成功举办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之后,灵山梵宫成为了世界佛教论坛的永久性会址。
    二、体现佛教文化的差异性。灵山景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佛教文化差异化之路。一是以“大”取胜。灵山大佛作为灵山胜境的标志性景观,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青铜释迦牟尼立像,88米高的大佛宝相庄严、气势非凡,突出了“灵山大佛、佛大山灵”的主题,确立了神州大地“五方五佛”的完美格局。二是以“新”取胜。为了演绎“九龙灌浴”这一佛教典籍中“释迦牟尼诞生”的故事,灵山景区独辟蹊径,采用大型动态音乐雕塑景观的模式,开创传统佛教与现代高科技结合的新范例。三是以“美”取胜。“灵山梵宫”建筑集合了木雕、琉璃、景泰蓝、瓯绣等多种艺术手段,采用钻石、红宝石、缅甸玉等名贵材质,打造了佛教艺术的传世之作。
   三、创造佛教文化的体验性。灵山景区建设的三个阶段,充分考虑了旅游市场游客需求的变化,走出了一条由“观光体验——文化体验——休闲体验”的创新之路。灵山大佛作为集文化、艺术和宗教于一体的大型艺术珍品,满足了游客观光祈福的需求,特别是“临时抱佛脚”等旅游项目的推出,让游客享受到了与佛亲近、与佛同在的体验。梵宫和五印坛城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通过建筑、艺术、演艺、文博等多种形式加以阐释,启动了佛教文化休闲体验游的进程。
            学员处 (撰稿人:2012’无锡·绍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周宏亮)
 
传承文化的精典
 
   感悟一: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传承和发扬文化。灵山景区,一个“无中生有”的典型案例。从实地感受和之后的专题报告中感受与了解到,随着“景区”建设各个阶段的不断推进,一种“创造代表时代的未来文化遗产”的历史责任感日渐清晰和增强,已经内化为景区建设团队的一种自发使命。文化旅游“不仅仅是地区意义,应该具有更大地理范围、更宽泛文化范围的涵义”,立意高才能境界高,境界高才能走得远。
   感悟二:科技与创新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魂。在灵山景区,无处不感受到科技与创新的痕迹:八十八米高露天佛像,怎样让其不日晒雨淋不生锈、怎样浇铸、怎样令其栩栩如生,这些不知道注入了多少思考和琢磨?走进梵宫,服务员分发的感应式讲解器,圆形论坛内声光电多媒体表现,以及梵宫建筑本身的构建,处处彰显了科技与创新的注入。
   感悟三:精益求精才能真正打造文化精品。灵山景区从定位做文化旅游,到定位以宣扬释迦摩尼佛祖文化为主线的文化旅游,“不知道请了多少专家、开了多少次研讨会”,灵山景区从一开始就以一种博采众长的开阔胸怀广纳善言。而在这过程中,围绕“打造精品”,小到一方草坪,大到整个建筑,都精益求精。据称单为竖立其中一根关键的柱子,就请来两位院士研究“力学控制”和亲临现场指挥;单为采集一个声音尝试和琢磨无数次,寻找那一点常人不一定感受得到的造成瑕疵的原因。                              
                 学员处 (撰稿人:2012’无锡·绍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俞灵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