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期两个月的2012’无锡绍兴中青班即将划上句号。在这如诗如画如战场的两个月中,两地学员互相比较、争鸣交流,收获了友情,也收获了知识。在7月10日下午的班级论坛上,8位无锡同学畅谈了在绍兴一个月的感受和体会。所言所思,感同身受,发自内心。下面是8位同学的精彩发言——
我 观 绍 兴
张少波
小时候在家乡,读得最多的就是绍兴人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鲁迅先生的文字,那是对家乡满怀深情的眷恋。也就是从那时起,知道了浙江的绍兴,流觞曲水,沃野纵横,钟灵毓秀,民殷足富,更兼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不免神往。
这次参加两地中青班的学习,终于有机会亲临其地,亲近其人,亲观其景,静思其妙,自然对绍兴的了解多了很多。
我观绍兴,温婉清新,秀外慧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鉴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觉得将这首诗来描述绍兴的精彩,非但丝毫不差,反而更加妥贴,因这西施原本就是绍兴人。绍兴的景致,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现代的,俯拾皆是。可谓其水也柔,其民也淳,其土也沃,其林也秀。山披其绿,鸟拥其巢,鱼得其所,人处其乐。千百年来,这片灵秀的土地,不知孕育了多少英杰俊才,留下了多少瑰丽华章。这,与我的家乡无锡,何其相似!
我观绍兴,质朴醇厚,刚柔相济。绍兴的老酒,绵柔悠长,回味无穷,越剧的唱腔,梨花杏雨,优雅唯美。绍兴人的生活,如流水潺潺,从容淡定。但绍兴,又从来不乏风云际会,壮怀激烈,从来也有金戈铁马,气吞山河。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忧国忧民,放声呐喊,励精图治,埋头实干,这是绍兴的做派,难道不也是无锡的性格!
我观绍兴,开放包容,海纳百川。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充分发挥楼观沧海,门对浙江,处在前沿一线的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大力推进国际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民生福祉同步改善,此次绍兴同学安排我们“三看绍兴”,看新区、看市场、看项目,让我等感同身受。尤其是几个县(市、区),可谓各有特色,个个精彩,上虞的新、嵊州的静、绍兴县的繁华竞逐,可谓遍地兴昌,处处珠矶。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仁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难道不是无锡发展的具体实践?
我观绍兴,创新创业,前途无限。在绍兴,党校的老师告诉我们,绍兴的同学告诉我们,广大的企业告诉我们,绍兴人,正继承前辈的光荣和梦想,发扬时代的精神和干劲,以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为目标,创新创业,自强不息。使千年古城天地同在,当代人民更加幸福。这,难道不是无锡的追求?
在开放交融的时代,每一个地区,每一座城市,都不可能以一种封闭的、自我陶醉和孤芳自赏式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特质和追求,只有善于开展竞争的合作的城市,才真正拥有竞争力。通过这次学习,大家已经合力营造了这种气氛,体现了这种共同的追求。
吴越,早已因为先祖的血脉无数次地交融而合为一体。渡尽劫波兄弟在,相识相知情更浓,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为伟大祖国的复兴,为我们共同的未来,不懈努力。
离别,不一定只有酸楚的泪。执手相看笑脸,有话语无限。我谨以些许文字,表达自己质朴的情怀,与大家共勉。
吴山青,越山青,高山流水觅知音,吴越结同心;
君有情,我有情,万缕千丝连古今,你我一家亲。
印 象 绍 兴
吴红武
在绍兴的一个月中,我们通过专题辅导与实地调研,系统地了解了绍兴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发展战略。在愉快的氛围下,繁重的作业好似点缀,时光如同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说的,快乐得不像是人在过日子,倒像是日子溜过了我们。转眼间,绍兴阶段的学习也将结束,我在此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1.绍兴渊源的历史让我看到了文化之美。
绍兴具有悠久的历史,古有三圣,越兼其二。作为越文化的发源地,绍兴同吴文化的发源地无锡相映生辉。忍辱复国的君王,名动天下的文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的先驱,还有一代代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在绍兴历史的长河中灿若星辰。悠久深厚的历史蕴育了坚忍不拔,务实创新的先贤,也催生了绍兴新时期的“四千精神”、“胆剑精神”。正是在这种文化和精神的感召和影响下,绍兴才能收获得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幸福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称号,傲立于华东地区。
2.绍兴秀美的山川让我看到了自然之美。
绍兴的山川之美亘古未变。王羲之的“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和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已成千古美谈。而此次来绍,即便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党校也是在青山绿水的环抱中,出有绿水相随,归有青山相迎。这不得不归功于近几年间绍兴对环境保护的力度,特别是治水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既解决了民生问题,又解决了发展问题,同时推动了生态建设。一幅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画面让我们深深感慨,在看到绍兴城天生丽质的同时,也看到了绍兴人的精心维护和经营。
3.绍兴的奋斗精神让我看到了工作之美。
绍兴的经济发展在浙江省处于领先水平,这和绍兴人不断开拓创新,调整思路,勇于实践的作风息息相关。这次学习中许多现场教学的单位正是我们同学的工作单位,考察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他们在工作中的大局观念、领导艺术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创业激情。比如曾3度获得浙江综合实力第一镇的杨汛桥镇遇到了发展空间狭小、产业资本外溢、工业企业倒逼、城镇化步伐缓慢等问题,但是他们面对困境积极找出路,最终破解了工业转型之惑、城镇转型之惑等问题,重新站在了事业的高点,令人敬佩。
4.绍兴热情的同学让我看到了人性之美。
这次无锡、绍兴合作办中青班,41位来自两地的同学在这个集体中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在异地学习期间,当地同学总是尽好地主之谊,不让同学感到异乡的寂寞。难忘我们2组的5位绍兴同学,金伟法同志的认真执着,陈国芬同志的温婉坚强,许国奇同志的开朗率真,柴峥涛同志的灵动细致,严成武同志的忠厚内敛。虽然我们只认识了2个月,但感觉就像认识了20年,在淡淡的缘分中体会着深深的情谊。将来无论是在太湖之畔还是鉴湖之畔,我们都会将这情谊延续下去。
绍兴经济发展的优势特点
苏建良
以前对绍兴的印象,是通过阅读鲁迅文章形成的,头脑中的绍兴,是一座独具水乡风情、自然悠闲的江南小城。这次来绍兴学习,除了领略到秀丽的山水风光外,更是看到了一座兼具综合实力、现代气息、创业活力的魅力城市。经过一个月的专家授课、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绍兴依托独特的多元文化优势,凭借良好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气候,以及绍兴人顽强拼搏、真抓实干的创业精神,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趋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探究绍兴的发展之路,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值得我们无锡同学认真研究和借鉴。
特点之一: 民本经济
改革开放来,绍兴区域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和显著的特色与优势是:大力发展民办、民营、民有的民本经济。
民本经济是一种百姓创业经济,是充分尊重和发挥民众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靠老百姓自己来创业、发展、致富的经济。“百姓创家业,能人办实业,干部干事业”,绍兴经济呈现出浓厚的创业氛围,自主创业活跃、市场交易活跃、民间投资活跃,形成了以民本经济为基础、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绍兴已成为民营经济发展重镇,据2011年统计,全国民企500强阵营中,绍兴占了23席。
特点之二:人文精神
经济实力背后的实质是文化实力。绍兴人经商传统源远流长,既是人文环境的熏陶,更是人文环境的支持。
绍兴地域文化的核心是商业文化,绍兴人的重商价值观和从商素质,其基因主要是勾践精神的激励、商圣范蠡的影响和各种学派的熏陶。范蠡对后世绍兴人影响最大的还在于其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选择,范蠡弃官场而入商场,重新创业,最后获得巨大成功,给后世绍兴人留下深刻的启示。这种价值观激发绍兴人纷纷从商,创业创新,并以经商致富为荣。长期以来选择经商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绍兴老百姓的一种选择,可以说,绍兴人天生就是经商的料!
特点之三:机制创新
绍兴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绍兴模式”,其特征是:乡镇基础、民营机制、市场经济,就是这种独特的发展模式推动了绍兴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绍兴模式是由适度无为的政府引导推动,以乡镇单元为基础、民营经济为支柱、市场价值为导向,城市与农村协调,强市与富民同步,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对比较和谐的发展模式。它既具有苏南民营经济的集约性优势,又兼容温州民营经济高度灵活的市场机制优势。
特点之四:产业集聚
绍兴经济的成功还在于分工高度细化、企业密集分布,从而实现了资源共享,降低了交易成本。在驾驭市场经济的征程中,坚持一个 “专”字,是绍兴企业制胜的根本。
在绍兴期间,我们考察了柯桥中国轻纺城、大唐中国袜业城、山下湖中国珍珠市场等较具知名度的商品专业市场,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市场的成功,就是走了一条以产业集聚为依托的道路。专业生产+专业市场的模式,使每一个区块特色产业群周边都有一个专业市场,最大限度地缩短了从生产线到国内外市场的交易距离和交易时间,极大地提高了绍兴的产业集群国际化程度。
走进名士之乡 品味名人文化
蒋健君
因着工作的缘故,我曾几次来过绍兴,虽然每次都是走马观花,来去匆匆,但还是对这座魅力古城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美好印象。这次,有幸作为无锡绍兴中青班的一员故地重游,终于让我有近一个月的时间来好好欣赏、细细品味绍兴这座美丽的山水城市。
震撼之一:自古越台名士乡,声名显赫震寰宇。古往今来,绍兴不仅名士辈出、数量奇多,而且“大腕”云集、声名显赫。中华世纪坛40座中华名人雕塑绍兴独占4席,北京大学历任校长绍兴籍的有4人,“两院院士”绍兴籍的有63位。放眼中华大地,像绍兴这样名士辈出频繁密集、名位显赫的,估计也就独此一家。大禹、勾践、陆游、徐渭、蔡元培、鲁迅、陈建功、马寅初……从遥远的传说时代直到近代,绍兴名人开枝散叶在各个领域,绍兴名人传承好、数量大、“大腕”多,此为震撼之一。
震撼之二:剑胆琴心怀天下,磐石气节傲苍穹。绍兴自古就是满溢翰墨书香之地,盛极文风、盛产文人,但绍兴的文人却与众不同、个性昭然,“剑胆琴心、磐石气节”可视为绍兴文人最好的注脚。绍兴文人不甘于只做“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柔弱书生,而是立志要成为浩然正气、胸怀天下、坚韧不拔、为国为民的英勇斗士。“剑胆琴心、磐石气节”有如流淌在绍兴文人身体里的血液,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发扬光大,令世人所震撼。此为震撼之二。
震撼之三:谁言女子不如男,巾帼气概胜须眉。绍兴名人文化还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历代名人之中多女性,她们虽不缺女性之柔美,但更显性格之忠烈,着实让男性汗颜、为世人震撼。绍兴之忠烈女子,古有勇于献身、身吴心越的美女西施,有追求真爱、为爱殉情、羽化成蝶的祝英台,有救父投江的东汉孝女曹娥。近代的秋瑾更是绍兴女性之骄傲、中华女性之骄傲,一句“拼将十万头颅血,要把江山力挽回”,尽显忠烈英勇本色,愧煞多少须眉。此为震撼之三。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稽山鉴水哺育的绍兴人,身体里与生俱来就有出类拔萃的基因,令人羡慕。在震撼于绍兴名人文化厚重深邃、特立独行的同时,我还要由衷地祝愿绍兴“江山代有名人出,一代更比一代强。”
最后,我引用1961年9月毛泽东主席为纪念鲁迅八十寿辰所作的一首诗作结:“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四 美”绍兴
金雪林
有幸参加无锡绍兴中青培训班,在绍兴学习生活了一个月时间。我感到绍兴,不仅历史人文底蕴丰厚,经济社会发达,还体现有“四美”,值得我们深深学习和借鉴。
一是精神之美。绍兴曾三次开展大讨论,提炼形成了各个时期的绍兴精神,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业创新”的“胆剑精神”。从字面上讲,“胆剑”之“剑”,是指越人“善用剑、皆好勇”的特征,而“胆剑”之“胆”,是指勾践卧薪尝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不忘复国雪耻的坚强意志。“胆剑精神”的本质,是吃苦、革新、创业,它流淌在今天绍兴人的血脉中,支撑着绍兴人的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也正是这种“胆剑精神”,使绍兴这座以民营经济为主,轻纺特色产业为主的新兴经济城市,异军突起,形成了一大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影响的特色市场。
二是生态之美。古诗有云:“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绍兴自古是山水之城,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这次来绍学习,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全长12公里的环城河,绍兴沿河新建了西园、百花苑等八大园景,若八颗璀璨明珠串成的项链镶嵌于古城四周,凸现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古城特色,不仅为绍兴增添了“蓝天、碧水、绿地”的水城美景,更为全国的城市水环境整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治水发力的同时,绍兴也将空气治理和污染控制作为一项民生大事来抓。启动深化蓝天工程,重点整治汽车尾气、餐饮业油烟废气、施工扬尘、工业废气等。为此绍兴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等荣誉称号。
三是文化之美。毛主席曾说绍兴是“鉴湖越台名士乡”,绍兴是一个有着渊源历史和独特韵味的城市,徐渭、陆游、蔡元培,鲁迅……这些名字像群星一样点亮了绍兴的历史,而4位北大校长,63位两院院士则让人从绍兴积淀的厚重文化里品出了浓烈的时代韵律。
而今,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绍兴在发挥历史魅力,传承传统文化方面,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在古城保护中,绍兴提出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做精古城、做大新城”的“绍兴模式”,仓桥直街历史街区、书圣故里历史文化街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水环境治理中,绍兴充分挖掘文化,展示了酒文化、石文化、帝王文化等。
四是和谐之美。绍兴的和谐之美,体现在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的和谐,体现在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民群众生活的和谐。绍兴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较早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民非农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制度化和基层民主化,注重以人为本,加快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实施城乡“十网”建设与“扩权强镇”等制度创新,推进城乡一体化,走出了一条具有绍兴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而绍兴的“枫桥经验”历久弥新,其内核“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的典范,如今已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维稳器”。
绍 兴 印 象
栾海港
脑海中的绍兴,是许多记号的拼凑:从勾践卧薪尝胆的越王台,到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从低吟“红酥手、黄藤酒”的唐婉,到高呼“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秋瑾;从花雕酒的香馥,到茴香豆的回味,从爱保等同学的大气,到伟军等同学的灵气,却总觉得少了一根线,串起这一串串的荣光。
终于,我来了,2012年6月17日,生平第一次踏上了绍兴的土地。
我来了,用双眼去看这座城,用心去感受这座城,在课堂上,在操场上,更在那美丽的城里。
这是一座华贵天城。有“莫嗟虚老海壖西,天下风光数会稽”的风华,有“越绝江东第一州,邦人相庆得贤侯”的大气,有“仙都难画亦难书,暂合登临不合居”的脱俗,更有“越中蔼蔼繁华地,秦皇峰前禹穴西”的繁华。
这是一座历史名城。从舜会百官到夏朝开国、从越国首都到隋唐名城,历朝更替在这里留下重重印记,辛亥风云也席卷过这里的山河大地,这里的每段历史,都散发出瞩目万里的中华豪气。
这是一座优雅之都。中国的山水文学发祥于斯,中国士族的巅峰之都于斯,中国文化圣地、书法圣地、越剧之乡于斯,中国的青瓷、丝绸的发祥地亦于斯。
这还是一座荣誉之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这些都是她的称号,她还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让居住于此的人民深感幸福。
这座城,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她是中国民营经济活力第一城、中国建筑第一强市,世界最大的纺织品交易市场坐落于此,国家酿酒产业研究基地、国家纺织工业基地、国家LED光源生产基地也在这座城。
这座城,更是一座热情之城!
忘不了同学们的热情。忘不了宏亮同学的摄影,忘不了建平同学的越剧,忘不了梁君同学的豪气,忘不了永表同学的水果,更忘不了浩挺、明亮同学酷暑下的陪伴。
忘不了组织部门和党校的热情。从老师的贴身关怀,到各位老师的兢兢业业,从房间里的茶叶、洗漱用品,到餐厅门口服务员温和的笑容。
恍惚间,突然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愚钝的我,终于明白,这,不也是绍兴和无锡的情缘?!
同一条运河串起的,是鉴湖与太湖的风云,是放翁和云林的诗画,是鲁迅和仲书先生的妙文,也是青瓷和紫砂的相映。是我们课堂里互动的默契,是我们球场上飞跃的活力,也是我们深夜街头的放歌。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我来了,但我终将离去,
伴我离去的,
是我不舍的情怀。
我爱这座城,爱你们,爱得深沉!
今天,请允许我,因我是你们中的一员而自豪,
明天,请允许我,因我曾是你们中的一员而骄傲!
绍兴为何让人产生亲切感
王卫国
曾经在电视上看过一个节目,是采访央视主持人劳春燕。她说,自己常常想一个问题,在中国有哪座城市可以让她有如此悠闲惬意的生活,答案一定是绍兴。
当时我在想,人人都说自己的家乡好,但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绍兴一个月的学习生活,让我感触很深。绍兴处处是古迹,处处是文化,处处是风景,绍兴的风土人情让我倍感亲切。
我是北方人,现在在无锡工作,到无锡十几年,结识了很多知心朋友。正因为有了这么一帮好朋友,使我渐渐消除了在外地的距离感、陌生感,使我“扎根”无锡。这次到绍兴一个月,我觉得绍兴很亲切,很吸引人。我觉得主要有这么两个原因:
第一,环境吸引人:小桥流水,独具魅力
小桥流水,休闲惬意的地方特色,确实有独特魅力。鉴湖的美丽、鲁镇的风韵、柯岩的峰奇岩幽、城市环境的和谐有序,有充分的理由来吸引人。
说到环境,不得不提绍兴的水,绍兴与水有着不解之缘。从大禹治水,到鲁迅笔下的乌篷船,水塑造了绍兴的历史人文,也承载着绍兴的经济发展。
绍兴的水质全国闻名,“水乡治水与清水工程”现场教学,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大禹治水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以水利为主线,以民生为根本,以生态为目标理念,是其他城市学习的典范。“清水工程”提升了市民生活质量,增进了城市宜居程度,改善了投资环境。全国没有几个城市的自来水可以直接喝,但在绍兴就可以。
除此之外,绍兴的实体经济发达,也是安民之道。作为促进就业的主要渠道,绍兴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保障了人民的就业,增加了财政收入,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指数。这样的地方,能留不住人吗,能没有吸引力吗?
第二,绍兴人:有亲和力,吸引力
绍兴的同学非常有亲和力,吸引力。我们的培训班在无锡、绍兴两地的学习生活以及丰富的课程安排,使我们学员之间能够在学习、生活中沟通交流、建立感情、加深友谊。
我是东北人,喜欢交朋友,通过这段时间的交往,我和很多绍兴的同学成为了好朋友。
从第一次见面时候陌生,到学习讨论过程中的畅所欲言,到拓展训练中的默契,再到同寝生活中的无所不谈,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久违的同学之情,仿佛又点燃了年轻时的记忆。
上个月,我和两位大学同学相聚。虽然我们平时不常联系,但同学间的感情一如既往。我也希望与在座的同学、朋友,建立这样的感情。我相信,即使大家不常见面,但感情还在。
我感谢绍兴和无锡的各位老师、同学对我的关心指导和盛情款待,我也诚心邀请各位老师和同学去无锡做客。
什么样的城市养育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打造什么样的城市。相信绍兴有这么多优秀的干部,绍兴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绍兴经济发展方式的华丽转身
汤 毓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这给以传统产业为支柱的绍兴经济带来十分严峻的考验。面对危机,绍兴市委市政府与企业齐心协力、积极应对、主动出击,通过政策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等手段,成功化解了危机,更重要的是,通过化“危”为“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绍兴之所以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华丽转身,其中有三个做法值得赞许和学习:
做法一:当市场之手失灵时,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
面对危机,绍兴采用“政府政策扶持一点,担保企业担当一点,债权银行让利一点,社会个人承担一点”的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摆脱危机。特别是通过实施“三年建设计划”、“三百”计划,建立每年20亿元的专项资金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出台银行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各种政策措施,清楚地告诉企业转型升级应该往哪里转,向哪里升,让企业转有方向,升有目标,有效地发挥政府“无形之手”作用。
做法二: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绍兴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产业振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明确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企业调整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确立了“构筑大平台、引进大企业、建设大项目、发展大物流、促进大发展”的全新理念,充分利用绍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袍江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大手笔启动绍兴滨海新城这一大平台的建设,向新兴产业集聚区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目标迈进,全方位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做法三: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实施“腾笼换鸟”的手段,发展占用资源少、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的高端高质高效产业,真正推动经济发展从制造型向创造型转变,从创业型向创新型提升,引导和促进企业与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亩产论英雄”评价体系,改变过去单纯以“产值论英雄”的评价模式,设计了涵盖用电、占地、排污等在内的综合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倒逼企业走科学发展之路,自觉进行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和谐发展,造福绍兴人民。
绍兴,堪称浙江经济、社会、文化共同繁荣的典型。绍兴人靠 “四千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相信,在当今的经济时代,绍兴人凭借着独有的吃苦耐劳的忘我精神,卧薪尝胆的胆剑精神,不因循守旧的创新精神,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大的奇迹。
学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