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从2010年正式启动以来,到目前止,已有47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绍兴,签约院士48名,全省除杭州宁波以外位列地级市首位。涉及新能源材料、新材料、环保节能、医疗卫生、生态农业等行业,据不完全统计,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对人才的集聚效应,进站专家200多位,据不完全统计,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创新平台,累计增加效益11亿元。
本文对全市院士专家工作站成果产业化专题调研,重点调研了院士专家工作站目前已取得的科研成果、现行配套政策落实情况、成果产业化前景预计、成果产业化面临的难题、提出了成果产业化政策建议等。
一、相关政策配套落实情况
2010年4月,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和市科协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绍兴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实施办法》,2012年市两办下发《关于加快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2013年下发《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及管理的实施办法》。明确市区每建一家院士工作站由财政补助20万元。经考核合格后每年补助工作经费10万元,同时,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列入市委组织部对各县(市、区)级组织部门的考核体系,市科协也把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列入对各县(市、区)科协的重点工作进行考核,保证建站工作顺利开展,绍兴市委、市政府在《关于鼓励和支持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和《绍兴市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暂行办法》两项政策中对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进一步提供了资金扶持,对新建成国家级、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站单位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主要用于工作站承担的科研课题、重大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等。这一资金扶持,为企业更好地引进院士专家提供了资金保障,也有利于企业更好地配置相关设备,加大科研力度等。《暂行办法》对引进的院士专家的住房标准、申请与分配进行了规范。据了解,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可申购不少于200平方米的人才住房;获每人200万元购房补贴,或获每人每年15万租房补贴;属柔性引进的(每年在绍工作时间在2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享受租房补贴,且为同层次人才租房补贴标准的一半。
各县对院士专家工作都有财政资金补助,但支持力度不均衡,如诸暨市对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奖励20万元,对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奖励50万元,绍兴县对企业类院士工作站奖励20万元,事业单位类的院士工作站奖励10万元。从调查情况来看,工业类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经费支持渠道较少,除申请少量科技项目经费外,主要由企业出资。农业类院士专家工作站支持渠道较多,如农发基金、农业专项基金、科技项目经费等。
二、院士工作站发展瓶颈
从绍兴的院士工作站实际运行情况看,院士工作站建设中的“三多三少”问题:
一个是名士之乡名人多,但名校院所少。一说绍兴,总是名士之乡,但绍兴至今只有一所文理学院,培养的名人都到外面去了。正如沈寅初院士所说的,绍兴有培养名人的基因,但缺少用人的机制。
第二个绍兴籍院士多,但符合建站要求的院士少。绍兴籍有65位院士,仅次于宁波、杭州,但在健在的40位院士中,从事基础研究的,如数学家陈翰馥,物理学家冯端,地震学家许绍燮、古人类考古学家张弥曼等。而且普遍年龄在七十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院士可谓凤毛麟角。院士文化作为绍兴的一张城市名片,几年来,已经深入人心,从书籍到邮册。到院士林,名贤馆等,倡导一种科学精神,营造一种学术氛围,但在院士工作站建设上,依然需要借助外力,目前47家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全市建站引进的48位院士,大部分不是绍兴籍院士。
第三个是民营企业多,龙头行业少。浙江省工商局、省民营企业发展联合会发布的象征浙江民营企业综合实力的最新“浙江省民营企业百强榜单”中,绍兴一直位于全省的老三地位。即杭宁绍,但绍兴百强企业主要集中在排名三十多位到七十多位之间的“中流”位置,进入榜单前三分之一排位的企业主要被杭州、宁波“占据”,即便是温州也有4家,嘉兴、台州也各有1家,可绍兴却也只有一家。
这是绍兴经济的实际,院士工作站建设同样离不开绍兴的土壤,带有明显的绍兴基因。
调研发现,绍兴建站单位有三种类型,农业类、工业类和公益性科研机构类。农业类可产业化程度最高,如绍兴市鸿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雷霁霖院士工作站石斑鱼低盐度海水养殖及低盐度海产品良种繁育项目、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陈宗懋院士工作站茶园无公害防治和茶园水溶性农业的替代与示范项目,不光是企业自身内部的产业化,并且可以面向整个社会进行产业化,但农业项目周期较长,产业化进程的时间相对也较长。工业类产业化程度分二类,一类为科研、技术攻关项目,改进工艺,提升产品的品质,如喜临门家具股份有限公司侯立安院士工作站有害气体的净化项目等;另一类为科技产品研发项目,如万丰奥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新材料车轮和新材料汽车零部件项目、浙江越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姚穆院士工作站生物再生洗藻纤维和全自动免疫细胞扩增系统项目、浙江震元制药有限公司沈寅初院士工作站阿尼芬净项目,这些都是很有前瞻性的新材料、新产品项目,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可产业化程度很高。公益性科研机构类,主要是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提升本单位的科研实力和平台服务的作用,成果产业化较少,如绍兴市畜牧兽医学会吴常信院士工作站对嵊州花猪的保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嵊州花猪虽然产仔量高,繁殖性好,但肉质太肥,其产业化程度取决于杂交后品种的改良)。浙江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季国标院士工作站生物质纤维素纤维的项目很有市场前景,是未来解决纺织原料的重要途径,但难度很大。
三、院士工作站发展方向探索
一是从点到面建立产业园区
从院士绍兴行到院士工作站,绍兴市已连续六年举行院士专家绍兴行活动,实现了柔性引进高端智力人才的质的飞跃,可以说是“流星”与“恒星”交相辉映,但要让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还必须有在大手笔,院士科研成果产业化发展是一个趋势。我们第一年引进的绍兴市质量监督监测院曹春晓院士工作站后,经过科协的牵线搭桥,与院士所在的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决定在绍兴滨海新城设方分院,绍兴滨海新城专门预留500亩土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3至5年内将打造年产30至50亿元的航空材料产业园区,将填补绍兴市航空新材料产业化发展的空白。通过打造产业化园区引领整个行业经济的发展。浙江和谐光催化有限公司付贤智院士专家工作站,打算在绍兴建立中国光催化华东产业孵化园区,。为华东地区新材料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二是从无到有孵化科研院所,
院士作为中国科技界精英,是引领学科发展的领头羊,排头兵,院士所在的名院大所又是人才集聚的地方,在绍兴市院士专家工作站中,有一些已经通过院士资源,出现了企业内部的技术研发中心升格独立的科研院所的萌芽,如浙江海圣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邱贵兴院士团队,发挥北京协和医院院士团队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科研力量,整合原有的企业研发中心,准备建设绍兴市生物医用材料与器械研究院,成为独立的研究机构。绍兴南加大多媒体通信技术研发有限公司与美国南加州大学郭宗杰院士团队合作,形成长三角多媒体通信技术研究院,在实现自身产学研一体化的基础上,使民间的科研院所成为独立的机构,辐射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弥补绍兴高等院校不足的弊病。
三是从柔到刚引进专家团队。
目前全国共有院士专家工作站1000多家,据中国科技咨询中心介绍,其数量已超过有建站能力的院士总数,两年一度的两院院士评选,产生的院士总数不到百名,这是一个把社会资源建立在个人资源基础上,院士资源稀缺成为必然的现实,尤其是地方科协在“抢”院士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尽管绍兴市院士工作站建设列入市委市政府的考核体系,建立了长效机制,行政的手段支撑,但仍然需要市场的无形的手来调节和运作。
四、成果产业化面临的难题
一是科技和试验的经费不足。农业类成果产业化,前期投入大,项目周期长,需要投入大量经费,工业类成果产业化,由于尚无相关配套设备,需要自行设计、加工、调试,生产周期较长,需要大量的科技研发经费,政府在政策层面给予的支持较少,产业整合扶持的政策力度不够。
二是人才资源和政策不足。农业类科技人才资源相对较少,没有专门的平台和专职人才搞科研。调查普遍反映人才引进和激励的政策覆盖面较小,对企业科技人才培养和生活关照的力度欠增加广度和力度。
三是缺少措施配套。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缺少有效的渠道进行宣传,如何让更多客户和消费者全面了解产品性能与特点,有相当难度。有些项目如纺织,技术屏蔽性相对较低、易模仿,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较薄弱。有些项目如嵊州花猪项目存在市场壁垒问题,在市场销售中产品受地方畜产品流动限制等。
五、成果产业化政策建议
一是经费的支持力度要加大和拓宽。对项目本身要进行科研经费补助,对人才培养也要经费补助,对工作站要持续给予工作经费补助,对可产业化项目要进行立项,设立项目产业化专项资金,进行项目经费支持。
二是人才培养和激励上要给予政策倾斜。人才培养上政府要给予更多的途径和培养经费支持。对年青科技人员在政府人才公寓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方面要给予倾斜。有关部门在创新团队的认定与培育上要向院士专家工作站团队适当倾斜。
三是成果产业化配套的政策措施要跟上。对院士专家工作站项目产业化要出台相关扶持制度,建议对通过鉴定验收的新产品给予产业化立项专项经费的奖励和补助。对院士专家工作站申请项目其他途径资金时政策上要适当倾斜,市委人才办要协调有关部门如科技、农业、经信委,对以院士专家工作站名义申报的有关科技项目、产业项目、专利项目,要给予适当政策倾斜。
四是对院士专家工作站要规范评优。对各院士专家工作站每年开展工作的考核评优活动,对优秀的要进行表彰奖励。每年对院士专家工作站要给予一定的日常经费补助。
领导干部进修一班: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