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经验”的文化解读与文创路径

发布日期:2017-11-01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南京大汉字号:[ ]


     “枫桥经验”是全国政法战线一个脍炙人口的典型。它诞生于诸暨枫桥,经毛泽东同志批示后在全国推广。作为一种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枫桥经验”一直长盛不衰,与时俱进。2018年,枫桥将迎来“枫桥经验”诞生55周年纪念。如何在新形势下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在打造“平安特色小镇”上创出“枫桥样板”,成为一个新的课题。笔者不揣冒昧,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枫桥经验”,为“枫桥经验”寻找一条新的文创路径。

 

“枫桥经验”的文化渊源

“枫桥经验”是一种文化。与其说是政法战线的一面旗帜,不如说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结晶。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用文化的视角进行观照,“枫桥经验”与传统社会的宗族自治密不可分。“枫桥经验”源于宗族自治,是从传统文化里去粗取精、提炼升华的产物。我们以诸暨氏族家训家规为基础,来疏理“枫桥经验”的文化渊源:

“止讼息讼”是“枫桥经验”的宗旨。在诸暨的氏族家训中,将“杜争讼”“息争讼”“止争讼”“禁争讼”“息家颂”“怠忿争”“戒斗讼”等条款,上升到“家法”的高度,要求家族成员恪尽职守。考察家训中的“止讼息讼”教条,与“枫桥经验”仅仅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实质内容完全一致。如:“凡族中有不平致争者,必先禀面祠堂,论以曲直,不是者或罚或责,如不服则闻于官。”“乡曲若有争讼人,理论休教到官府。妨农失业费工夫,用度不赀无胜负。”“一人斗讼十人忙,身入官场万事荒;不受辱时终受怨,平心忍耐勿彷徨。”“凡族中纷争,必须先鸣家长,至大宗祠,判分曲直。如不遵守祖规,擅敢出控房族,置酒告庙,罚戏一台,违则逐祠。”“鼠牙雀角,世间多有,是非每不能自辨。自今凡有不平,宜告宗长取直和解。至于家法不能绳者,乃许控理告官,慎勿逞一朝之意气,耗数年之蓄储。”……教条大同小异,其核心是:族内发生争讼,须在族内解决,祠族内判分曲直,取直和解,不允许直接状告到官府,只有当家法不能准绳时,才可以向官府申告。家训家规里如此设置,一方面是基于“家臭不外扬”考虑,以维护宗族的声誉,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争讼既伤族属感情,还浪费人力财力,是得不偿失的行为。这就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文化渊源。只不过家训是作为“负面清单”来列举,而“枫桥经验”是作为社会综治的一个结果来描述。

“民间自治”是“枫桥经验”的手段。随着宗族制度的消灭,家法族规也作为糟粕被剔除,但是作为宗族自治的精华,却被“枫桥经验”借鉴应用,那就是社会调解组织。由“宗族自治”变成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基层社会治理,名称变了,范围广了,但方法没有变,手段没有变。在诸暨氏族家训中,许多社会矛盾都是通过家族内家长、房长、宗长、族长、祠长的秉公调解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达到“无讼”的治安状态,这与“枫桥经验”现有的调解组织建设在本质上仍有相通之处。如:“每房推举一房长,通族公举一祠长,以年高有德、众所推服者充之。遇有不公不法及争斗等事,悉先闻于房长,次过祠长,会众公剖,勿徇私情。剖而不服,始听告理到官。”又如:“任蓬首。蓬首原取干理精强、心胸明达,以便任事,不许地越分侵权。如值公办,须尽心效力,用底劂成。倘有干犯,坐罚不贷。”再如:“宗祠内行事,宗长统其全,房长分其流。”宗族自治是小范围的群众自治模式,“枫桥经验”则打破宗族自治的狭隘范围,将群众自治扩大到一村(社区)乃至一镇,并根据村级组织的实际,将原来宗族内“止讼息讼”的房长(宗长、族长)负责制,提升为村级调解组织的群防群治。

“睦族和邻”是“枫桥经验”的基础。如果我们继续往上追溯“止讼息讼”深层次文化根源,则是宗族内倡导的“睦族和邻”。在诸暨的家训家规中,“修和好以睦乡邻”“倡敦睦以厚宗族”是氏族内和谐共处和繁衍传承的一大生存法则。如:“同宗之内,虽有亲疏之分,而尊卑长幼百世不改也,必须彼此和睦,交相逊让,切勿雀角争竞,有伤族谊。”“族众虽有远近,实同原一本。近世富者以财骄,贵者以势焰,挟智用力者以诈以勇,均非厚待本宗义也。凡我族众,须念同宗共祖之谊,当敦逊让,以和御之,毋生嫌隙,毋萌衅端,务要礼义相先,用敦雍睦之风。”“乡族以和睦为本。同乡之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有无相通,疾病相扶持,患难相救护,非唯有益于人,抑亦有利于己。若或小加大,强凌弱,众暴寡,以致斗殴兴讼,甚非亲亲之道,戒之戒之。”如果止讼息讼是“堵”,是手段,那么睦族和邻就是“疏”,是基础。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分析,“枫桥经验”的侧重点在于矛盾化解,但其落脚点仍是为了睦族和邻,通过息事宁人,达到社会长治久安和群众安居乐业。“枫桥经验”所追求的社会和谐,就是家训家规里的“无讼”状态,就是“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有无相通,疾病相扶持,患难相救护”的“用敦雍睦”之风。

“忠孝义安”是“枫桥经验”的基因。如果要从根本上探究睦族和邻的基因,则是“四维八德”(“四维即礼、义、廉、耻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反映在家训家规里,“四维八德”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备素养,诸暨的家训家规教育民众要做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勤俭耕读”,用这12个字来立身处世,做得到就能成为孝子顺孙,做不到可能沦为逆子贼孙。但是,以“四维八德”为基因的家训家规具有普适性,为什么“枫桥经验”只出在枫桥而不在别的地方?就是因为枫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枫桥的人文精神中,“忠孝义安”,从古到今始终没有缺位,它已经成为枫桥血脉里流淌着的基因,枫桥至今仍保留着忠义、孝义、义安等耳熟说详的地名。“忠”是什么?是大局为重、赤诚无私、尽心尽力、急公守法;“孝”是什么?是正家之法、以心换心、外竭其力、内尽其诚;“义”是什么?是公私分明、见利思义、轻财重义、乐善好施;“安”是什么?是安分守己、安身立命、安家立业、安之若素。“忠孝义安”,既是并列关系,也是因果关系。因“忠孝义”而“安”,“安”是“忠孝义”的结果。“安”是“枫桥经验”的代名词,是“枫桥经验”最浓缩的概括。所以“枫桥经验”是枫桥坚守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果,是“忠孝义安”春风化雨的结果,是传统文化与政法工作共生共育的一朵奇葩。

 

“枫桥经验”的文化需求

文化不灭!正是因为“枫桥经验”从传统文化的土壤里脱胎而出,所以“枫桥经验”能独领风骚五十多年。但是“枫桥经验”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存在着美中不足。由于时代不断变迁,价值观发生变化,“枫桥经验”与它的“母体”——传统文化,正渐行渐远。矛盾的调解,群众的自治,到底用什么来调治?怎样调治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需要引起重视和思考。笔者以为,“枫桥经验”也要中西医结合,既要像西医那样“治表求快”,更要像中医那样“固本强基”。“中医”所指,就是以“崇德向善”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枫桥经验”的深化,“枫桥经验+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时势所迫。

枫桥经验+优秀传统文化,是创新“枫桥经验”的需要。时下农村出现的某些矛盾纠纷,积案难处,久拖未决,用理说不清,用情打不动,用法构不上,虽已构成无理访、越级访,但上访人仍在打“持久战”。不少人已经迷失了灵魂,他们的诉求实际就是“私利”的诉求,早已将祖宗告诫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抛弃得一干二净。许多所谓的信访,若用传统的德孝文化来衡量,简直就是家庭家族的奇耻大辱,古代若是出现这样的家丑,房长、族长必然会动用家法予以惩治,严重的甚至削谱出族,绝不可能出现告理到官、咆哮公堂的怪现象。时代前进了,“传家宝”也被人们丢弃了。试想一下,如果正家之法能做到唯孝为先,还会出现老人赡养上的纠纷吗?如果兄弟之间能做到兄友弟恭,还会出现因财起争、兄弟反目的矛盾吗?如果朋友之间能做到诚实守信,还会出现欠钱不还的“老赖”吗?如果对国家和集体能尽忠奉献,还会出现漫天要价、爱占便宜的拆迁难吗?……一个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人,既不会出家丑,更不会将家丑拿到公堂之上。因此说,在新形势下深化发展“枫桥经验”,就有必要将祖宗留下来的孝德文化融入其中,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纳入到矛盾纠纷处理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调解工作如能从深层次触动人的灵魂,改变人的观念,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枫桥经验+优秀传统文化,是打造“文创枫桥”的需要。什么是文化?可以用四句话来形容: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文化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对待所处的自然环境。品位、道德、智慧,即文化。文化的作用不可小觑。如果我们用文化来武装和强大“枫桥经验”,将它贯穿于调解工作的始终,是不是可以取得更强的说服力、更大的震慑力呢?答案是肯定的。枫桥正在打造文创小镇”,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对于“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文创小镇既要有硬件的硬支撑,又要有软件的软助力。就枫桥而言,平安小镇与文创小镇,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文创小镇是硬件,平安小镇是软件。文创小镇是形象,平安小镇是基础。两者相互相承,协同发展,分享共赢。因此,两者要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以“枫桥经验”为中心,以枫桥本土文化为纽带,做深做透“平安小镇”与“文创小镇”的融通并进文章。

枫桥经验+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2017125日,中央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枫桥经验”而言,无疑从文化层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枫桥经验”也将迎来一次全方位的“以文化人”的过程。《意见》明确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核心思想理念,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二是中华传统美德,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三是中华人文精神,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意见》还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这句话,与“枫桥经验”天然匹配,是“枫桥经验”的新要求、新追求,自然也应该成为群防群治和调解工作的“文化”标准。

 

“枫桥经验”的文创路径

传统中有我们的精神基因,文化中有共同的价值追求。“枫桥经验”是政法战线的一面旗帜,同时也要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枫桥经验”的文创路径,目的在于厚植法治的道德根基。基本思路是:以平安特色小镇创建为抓手,以文“化”人为途径,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从人心出发,从家庭开始,重构乡土道德,醇化民风民俗,打造具有枫桥特色的平安文化。具体做好以下“前延后伸”文章。

挖深土壤讲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给基层社会治理补上传统文化的“钙”,彰显的正是枫桥的文化自信。枫桥要立足深厚的人文底蕴,讲好“枫桥故事”,浚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让“忠孝义安”等传统美德实现薪火相传。一要讲好枫桥的老故事,为“枫桥经验”增添新动能。挖深文化土壤,提炼枫桥人文精神,以文化为纽带,贯通传统与现实、历史与当下,让“忠孝义安”成为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的正能量。结合文创小镇的打造,定期编印《枫桥风雅颂》杂志,策划出版《义安枫桥》系列丛书,用崇德尚美的动人故事教育感化群众,让“忠孝义安”的文化种子深深扎根群众心田。二要讲好枫桥的新故事,为“枫桥经验”安装新引擎。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发掘和整理枫桥新涌现的敬业奉献、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尊崇英雄、志愿服务、勤劳节俭、孝亲敬老等先进典型,运用身边“最可爱的人”,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形成“崇德向善光荣、缺德无知可耻”的社会氛围,强化规则意识,弘扬公序良俗,以道德滋养法治环境。

春风化雨做好示范。如何打通传统文化与“枫桥经验”,正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破解。文化熏陶既要上接天线,更要下接地气,要用文化与道德的春风化雨,重建群众的心理结构,激活良知里的伦理观和价值观,以文化共鸣,激发道德共鸣,赢得平安环境。要坚持问题导向,分析归纳矛盾纠纷,精准对接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释疑解惑,攻坚克难。调解工作不能停留于“摆平就是水平”。“摆平”是暂时的,“心平”才是永久的。在“摆平”的前提下,以精神为纽带,以道德为滋养,更多地注入文化元素,用传统美德教育人、引导人、说服人,使调解的过程变为道德感化的过程,达到调处一例、感动双方、影响一片的效果。在“合情、合理、合法”的基础上,增加尽善尽美的“合德、合礼、合义”原则,形成具有基本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引导群众自觉从伦理道理的标准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防止类似事件重复发生。要总结精选枫桥调解工作的典型案例,固化“德教于民、以文化人”的成功经验,形成压倒一切的舆论场,发挥持久育人的效益。适时编印富有道德内涵的《调解的那些事儿》或《枫桥经验调解实录》等,使之成为群众化解矛盾的一面镜子,一把尺子,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枫桥新经验、调解新模板。

活跃细胞树好乡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之教,乃是具体而微的“国”之文化。诸暨家训指出:“一人孝悌慈,而人人孝悌慈矣;一家孝悌慈,而各乡孝悌慈矣。”孟子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朱熹也有一个比方,家亦是“大政”,一国有公家之政、私家之政,家风就是私家之政。为此,“枫桥经验”的群防群治,应该将触角延伸到每个村、每个户。具体在两方面着力:一是立家训。传承祖宗留下来的家训家规,固守“忠孝义安”的基本精神,适时增添与时俱进的内容,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并实现生活化、大众化。二是立村规。根据原有村内各氏族的族规族约,编写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村规民约,列出行为规范,制订负面清单,通过参与性强、受众面广、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使村规民约变得具体可感、有血有肉,使村民喜闻乐见,并内化到自己的生活中。以好家规涵养好家风,以好家风涵养好乡风,构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添枝加叶织好网络。“和合”,是至真至善的圆融境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枫桥经验”既要让“和合”成为群众的价值取向,又要让“和合”成为综治工作的一种方法。要调动各方势力,分工合作,群策群力,共同为“枫桥经验”添枝加叶,织密群防群治大网络。枫桥范围内的各个民间组织,可发挥各自特长,主动做好“民间组织+”的文章,自觉服务“枫桥经验”,在德教于民上殊途同归。三贤文化研究会做好“以文化人”,孝文化研究分做好“以孝感人”,调解志愿者联合会做好“以理劝人”,乡贤联合会做好“以德服人”,返乡走亲做好“以情动人”,“枫桥大妈”做好“以邻和人”……各义工组织和民间协会各尽其能,各显神通,让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要激发现有村级调解组织的生机活力,确保调解人员的先进性、文化性和权威性,利用道德和文化,在农村催生新的调解和合机制。同时,注重“线上线下”一起编织,探索“互联网+调解”、“大数据+调解”等办法,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化解心结,足不出村就能化解矛盾。通过网络创新,让群众有满满的传统文化获得感。

“枫桥经验”已成为枫桥文化响亮的品牌,这个品牌值得系统构建。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进行谋划,突破“枫桥经验陈列馆”的限制,以文化品牌带动文化传播的思路进行运作。当前,“枫桥经验”可以借“文创小镇”的东风,科学凝练文化元素,适时呈现文化成果,精准营销文化产品。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借助先进科技手段,以新的感官体验和互动方式,既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又弘扬优秀的平安文化,让“枫桥经验”以新的风格、内容和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简介:陈强,科技局副局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